各有关单位: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四水共治”工作方案(2017—2021年)》已经工委(区委)、管委会(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党政办公室
2017年3月31日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
“四水共治”工作方案(2017—2021年)
为认真贯彻新时期中央、省治水兴水系列决策部署,积极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四水共治”的重大决策部署,做足做好水文章,努力让水更安、更畅、更净、更优,充分彰显水优势。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入贯彻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为彰显武汉水优势的突破口,全方位提升利用水资源、优化水空间、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弘扬水文化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实施“四水共治”,发挥水资源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扩大有效投资、培育发展新动能,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巨大投资空间,使治水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巨大引擎。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四水共治”的成果来顺应民意、消除民忧、保障民安、改善民生、增进民利、凝聚民心。
二、工作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通过“四水共治”,实现系统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以拼搏赶超精神和强烈责任意识,加快推进“四水共治”,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治水业绩。结合开发区(汉南区)实际情况,至2021年,达到以下目标:
(一)水更安:标准内洪水保安澜。长江干堤稳定达到能安全抵御1954年型洪水能力,险工险段除险加固;通顺河堤达到防30.0米(吴淞高程,下同)蓄洪水位标准;通顺河重点民垸堤防达到防26.5米蓄洪水位标准。
(二)水更畅:通过排水管网升级改造、排水通道疏通和泵站扩容,排涝能力翻一番。小雨不渍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保功能,特大暴雨保安全。
(三)水更净:污水治理全覆盖,水质达标。对建成区排水设施本底进行全面摸查,建立智慧水务在线监测监控管理系统,完善整改排水接口,对污水排放进行全过程零容忍管控,确保全过程控污、全系统截污、全方位治污,实现建成区湖泊港渠全截污、黑臭水体全消除。根据“三线一路”规划,完成湖泊岸线整治和环湖绿道建设,对沿湖排口实施全截污,对湖泊内源污染进行清淤和无害化处理,实施生态修复,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按规划扩建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厂进行提标改造,使污水厂尾水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四)水更优:优质供水再提档。加强水源保护,提升制水工艺,优化供水布局,改造老旧管网,使供水系统源可控、管成网、提工艺、质更优、效能增,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100%,启动军山地区直饮水工程。优化农业生产水源配置,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灌溉保障率达到85%。
三、工作任务
(一)防洪水,确保安澜
分级分类巩固“长江干堤、通顺河堤、湖泊民垸”防线,进一步提升全区防洪体系安全保障能力。
1.提升长江干堤重点险段防洪能力
重点实施三峡后续武汉河段河势控制工程,对重点堤段进行水下抛石、填筑内临塘、更新完善堤防内外平台防护林,修复保护长江干堤自然高地5.5km,修复损毁防汛道路等设施,2017年完成长江干堤4处重点险段整治,2021年确保长江干堤稳定达到能安全抵御1954年型洪水能力,各项配套设施完备。
2.推进通顺河堤防整治工程
通顺河堤按防30.0米蓄洪水位标准全面加高培厚并修筑顶堤道路,实施全长约51公里,现状河堤白蚁防治、内临塘整治、除险加固、新建内平台,自然高地低洼地段除险加固并修筑防洪墙约5公里,对沿河13座涵闸进行拆除或重建,全面提升通顺河堤防安全。
3.全面提升民垸防洪标准
重点实施杜家台分蓄洪区内民垸整险加固工程。实施黄石垸堤整险加固及荒五里垸、沿河堤垸等堤防除险加固及堤顶道路建设,完成周家墩垸和鸳龙山堤修复工程,建设荒五里垸、黄石畈垸、沿河垸等民垸排涝泵站及配套涵闸,完善垸内进退洪通道。至2021年,使通顺河民垸堤防达到省规定的防洪标准。
4.进一步完善防汛指挥体系
编制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一体的防洪工程管理规程,建立防洪工程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认真落实防汛责任制,修订完善防洪应急预案、排水防涝、水库调度、分蓄区运用等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提高防汛应急会商指挥调度水平,确保指挥决策及时、科学。
5.大力推进江滩公园建设
结合堤防建设,推进江滩及江滩公园建设,计划新建或改造升级长江干堤江滩及公园。包括重点打造的通顺入长江口至三环线范围长江北岸约4公里的江滩公园示范段,汉南江滩升级改造项目等。
(二)排涝水,能力倍增
应急谋远相结合,还欠账,补短板,提标准。
1.构建综合排水防涝新模式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要求,树立“给雨水留出路、给雨水找出路、必要时给雨水让路”的理念,构建“渗、蓄、滞、净、用、排”相结合的综合排水防涝系统。参考借鉴青山、四新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果,启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2021年前实现源头管控、源头减排全覆盖。
2.强力推进骨干排水项目建设
新建蔡甸东湖水系东湖低排泵站、扩建长丰泵站等排涝设施、新建荒五里排涝泵站、周家河泵站、乌金泵站、上东城垸银莲湖排涝泵站、新建银莲垸泵站等,使我区能够有效应对暴雨和特大暴雨。新改扩建泵站规模约500立方米/秒。
3.大力推进港渠清淤及湖泊连通工程
推进泛区水系连通项目等湖泊水系连通工程,推进南太子湖连通港清淤、沌阳大道明渠清淤等港渠清淤项目,推进幸福河、解放河、乌金河、总干沟、内荆河、金南沟、北支四沟、滩头河等河道综合整治项目。提升河湖港渠排水调蓄能力,推进水系互连互通,统一调度运用,系统提升能力。
4.加快高标准排水系统建设步伐
按照国家新的标准和要求,高标准完善提升排涝体系,完成排涝规划编制,新建项目均按新标准实施,下大力气优先对已建成管网瓶颈管段、受淹影响大的管段以及受淹风险高的区域进行管网改造,对下游受纳水体通道进行扩容,逐步完善建成达到新标准要求的排涝管网系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抓好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
5.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能
充分挖掘现状排水、截污设施潜能,制定科学的调度方案,发挥水系蓄排功能;加强港渠、管网疏浚维护和联合调度,做到管清渠净,排水畅通;加强泵站排水防涝设施的检修保养,确保泵站安全运行;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巡查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损毁排水设施的行为。
6.继续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补充添置流动泵车等设备,提高应急抢排能力。进一步完善细化全区排水防涝应急调度预案,进一步完善区、街、村三级排涝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编制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一体的排涝工程管理规程,建立排涝工程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继续推进排水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结合原有成果建成国内先进的排水防涝信息系统。
(三)治污水,全面发力
全面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摸清现状管网本底,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全过程控污、全系统截污、全方位治污。至2017年,实现建成区湖泊全面截污、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至2021年,建成区湖泊港渠全面截污,劣五类湖泊全面消除;全区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
1.建立排水管网监测监管平台
全面推进内窥检测及智慧水务系统平台建设,借鉴沿海城市经验,花大力气,下大决心,彻底实事求是地摸清城市排水管网状况,采用雷达探测、内窥检测、在线检测等技术,全面准确勘定现状排水管网状况,在关键节点和一定间距管道节点处,设置高科技在线实时监测设施,建立高质量高标准的智慧水务平台。
成立监管专班,层层压实责任,纳入绩效考核,针对偷排、漏排、混排、超标排放、侵占湖泊、河流的行为实施零容忍执法,对观望犹豫、推诿扯皮,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2.实施控污截污工程
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工程,继续加快推进纱帽污水处理厂、沌口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项目,新建纱帽(汉南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日处理污水泥100吨/天的污泥生产线,区内所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尾水排放标准全面达到一级A标准。
实施污水管网完善工程。根据排水规划要求和城市内窥检测情况,完善污水管网工程,预计改造、新增打通污水肠硬阻污水管道70公里。重点推进滨水区、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纳管。实施湖泊全面截污,确保污水不入河、湖。
推进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高倍截流工程,对合流区排水系统采用高标准推进截流、调蓄、综合治理等措施。实施社区混错接及分流改造工程,在现有基础上,分年度、分片区持续推进雨污混错接及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加大力度推动大型单位、企业、社区内部雨污分流改造。实施管网维护改造工程,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力度,更换超期服役、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管网,同步推进管网修复、管网补漏,减少清污合流。
全面完成农村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建制镇、较大自然村落配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强农村污染治理。
3.落实综合管理措施
实施工业水污染防治,严厉打击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对重点行业实施清洁化改造,并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建立严格环境准入制度,禁止新建钢铁、印染等高污染项目,工业企业须向工业园区集中,且工业园区应于2017年底前配套完善污水集中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
落实城市面源污染整治,加大水体周边控违力度;垃圾及时清运保洁;改变道路清扫方式,减少冲洗作业;加强建设工地管理,减轻清污混排和泥浆排放。综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蓄禽水产养殖规范、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等措施。2021年,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和乡镇污水治理全覆盖。
4.加强水环境治理
强化河湖保护,加强综合治理。坚持“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分类推进,采取河道疏浚、沿河拆违、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补水换水等综合措施,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力度,至2017年,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至2021年,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推动湖泊水质提升,按照“争Ⅱ类、扩Ⅲ类、转Ⅳ类、灭Ⅴ类”的思路,通过湖泊截污、护岸、退养、清淤、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保障水质的改善和提升。近期综合整治建成区内后官湖、万家湖等重点湖泊,拆除湖泊“三网”,禁止湖泊养殖,加强水污染防治,到2021年,消除全区湖泊的劣Ⅴ类水体。
继续推进纱帽河、泥湖河黑臭水体治理项目,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禁止河湖三网养殖、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合法的企业要求限期搬迁、适当补偿,手续不完备的养殖企业,限期拆除。控制城市面源污染,对区内26个湖泊按照“三线一路”规划控制湖泊形态,对原有657根老界桩实施更新和收样;对所有湖泊排污水进行调查、监测、建档、清查污染源;对马影河等重点河道段进行综合整治;试点启动引水换水、生态补水工程。
5.加强水生态修复
实现江河湖泊连通,实施沌口水网、泛区水系等湖泊水网连通工程,打造生态水网,勾画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
提升湖泊景观功能,按照“景观建设型、郊野控制型、生态保育型”三大类型,分类推进区内26个湖泊建设升级。将建成区内的湖泊建设为城市湖泊公园;位于生态控制区内的湖泊建设为郊野湿地公园;对位于生态保育区内的湖泊,严格周边控制,保持原生自然状态。严格管控湖泊“蓝线”,确保湖泊水域不被违法填占,实现湖泊水面一寸不少。对建成区内湖泊实施湖泊水环境+功能的综合开发与治理。让人民群众享受湖光清水。
开展环湖绿道设计及建设工作,新建景观建设型湖泊环湖绿道约50公里,新建郊野控制型湖泊环湖绿道约40公里,新建生态保育型湖泊环湖绿道约20公里;完成建成区内湖泊综合整治,新建截污管网、排污口整治、初期雨水处理设施、清淤扩挖、水生植被恢复、净化工程、景观工程等,加强水生态修复。
(四)保供水,再上台阶
调整供水布局,提升制水工艺,改造供水管网,保护水源地,推进节水建设,全面打造“布局科学、工艺优良、管网串联”的供水体系。
1.完善提升供水设施
供水布局大调整。实施军山水厂至纱帽地区、常福地区供水管网延伸连通工程,实施纱帽水厂与第二水厂的连通工程,实施沌口水厂、军山水厂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项目;实施汉南第二水厂至金城、湘口至一冶供水管道延伸改造项目,新建邓西至三眼桥供水环状管网项目。共新建改建供水管网约100公里。统筹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作,确保长效运行。
制水工艺大提升,全面提升沌口水厂、纱帽水厂、汉南第二水厂制水工艺,新增应急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工程,有效应对取水水质微污染,启动全区供水厂工艺提升工程。推进直饮水试点工程。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供水管网大改造,纱帽城区旧供水管道改造按照先急后缓、分年实施的原则实施,加大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增强供水安全性。严格落实《武汉市城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实施老旧城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项目,解决居民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
2.全面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完成汉南第二水厂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2021年前全面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隐患排口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确保监测有效、预警及时;进一步优化供水布局,采取合并、迁移取水口的方式,优化水源地,解放岸线资源。
3.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
进一步加强农业灌溉水源建设,优化水源配置,实施汉南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继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力争做到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全覆盖。至2021年灌溉保证率达到85%。
4.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加快推进符合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经济转型升级,在保增长、保发展的同时,努力在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推广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打造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倡导节水减排理念,进一步提高全民节水共识。
四、保障措施
成立区“四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区长双组长制,常务副主任(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部署全区治水重大问题;决策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调度“四水共治”工作;督办相关工作进度;考核工作进展,加强治水工作的统筹运作。
区“四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全区“四水共治”工作的综合协调、督办、考核、信息收集、宣传发动等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
区“四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开展日常协调督导工作,落实定期通报制度,对重点项目进行现场跟踪,及时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定期提请工作小组研究解决,对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对完成情况严重滞后的责任单位及时督办、限期整改。
(三)各方联动,提高工作效率
各责任单位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动项目建设。各街道要做好相关项目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专人督导,限时解决,确保各项目建设进度。区发改、城乡建设、国土规划、环保部门要将“四水共治”计划项目纳入审批“绿色通道”管理,优先办理、专人负责、限时办结、全程服务。
把“四水共治”作为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切实落实地方公共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四水共治”工程的资金投入。区发改、财政、环保(水务)、城乡建设等部门,要积极帮助项目实施单位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用足用好上级支持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PPP投融资模式,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参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五)坚持建管并重,开创依法治水新局面
“四水共治”既要加大建设力度,又要加强管理,提高软件支撑和制度保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治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努力破解制约水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现治水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六)坚持宣教结合,营造全民治水氛围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四水共治”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积极营造推进“四水共治”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网络舆论作用,跟踪报道“四水共治”的成效、问题和焦点,加大成功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力度;探索民主监督长效机制,对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曝光。结合各类创建活动,努力让群众了解治水、支持治水及参与治水。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