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期间,各位委员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议案1件,提案51件。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建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坚持把办理工作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研究解决,各承办单位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实现了“办复率100%、见面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的工作目标。
一、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案办理情况
一是着力构建数字经济生态圈。推进数字化改造,提高智能化水平。鼓励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今年来,新获评市级标杆智能工厂4家、市级智能化示范项目8个、市级数字化产线33条,数量均为全市第一。美的暖通工厂获评国家级5G工厂,岚图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东风李尔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大唐互联成为湖北省首家本土培育、成长起来的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效率。全区共建成5G基站1282个,基本实现5G信号全覆盖,居民区、自动驾驶测试区、学校及重点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5G信号高质量覆盖,形成规模领先、质量一流、示范性强的5G基础网络。
二是奋力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创新平台,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湖北省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智慧交通平台成功获批;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车谷中心正式揭牌;国智中心武汉经开区创新中心项目落地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我区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87家。突出政策支撑,强化金融支持。出台“软件十条”;设立经开车联网产业基金、经开汽车基金、经开投促基金等专项投资基金,涵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新零售”“新制造”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引导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发展。
三是加快培育新兴增长点。打造产业载体,发挥集聚效应。高标准谋划成立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聚焦智能汽车软件,吸引和培育一批领军型、高成长型软件企业和车规级芯片、核心硬件创新研发企业;环太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获评全市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园区,签约国电投湖北管理总部、佛吉亚歌乐电子等企业。坚持产业链招商,进一步延展数字经济产业链条。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主攻赛道”,引入航盛电子技术中心、车谷元宇宙产业基地等20余家相关数字经济企业。
二、重点提案办理情况
1.关于加快双智协同发展 培育壮大双智产业的建议
一是建立高效协同体系。成立双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双智事业部”,建立由相关部门和企业组成的“1+5+5+5+X”工作机制,高效推进双智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完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推动全市开放1277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路段,单向总里程1845.91公里(武汉经开区全域669.6公里),开放道路测试累计里程数和开放区域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建成占地1312亩的国家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完成169次测试任务,累计测试时长4240.5小时;打造双智数据互通融合的车城网平台,入选第三届“双智”论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最佳实践案例集(2022-2023)》。三是初步形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初步构建“研发测试+商业运营+关键零部件+主机厂”的完整产业生态,落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项目近70个,总签约额超2000亿元;不断丰富拓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累计向19家企业发放1834张测试牌照,示范区常态化测试运营车辆达491台;推动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总则)》,大幅提升智能网联道路及准入测试的整体安全性。
2.关于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扶持的建议
一是全力推进企业进规工作。走访潜力进规企业100余家,摸底企业实际情况,明确企业需求、宣传区内进规政策、了解企业痛点、推进企业进规工作;新增进规企业65家,同比增幅达51.16%,全区规上企业总数达595家,数量、增幅均创历史新高。二是扩大专精特新企业池。辅导培训区内300余家中小企业,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资格项目申报,全区现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400家。三是扎实做好奖励兑现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工业企业首次进规奖励及专精特新企业奖励兑现工作,今年来,市区两级累计奖励优质中小企业6920万元。
3.关于推进建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更新修订《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从加快我区建筑业产业链聚集、推进建筑产业“三化”转型、促进区域建筑业内循环、帮扶第二梯队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等维度进行新增修订,加大原有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二是推进建筑产业集聚发展。丰富拓展建筑产业市场,引进、培育、动员新增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入库37家,对建筑业企业形成集聚和吸引效应;优化住建领域营商环境,优化建筑企业在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的办理流程,开辟企业资质绿色通道,形成涵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建筑业“三化”转型。以“双智”建设为契机,加速实现建造数字化、建筑工业化、管理智慧化,加大建筑BIM技术、智能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持续推进我区CIM平台试点工作。四是加强财政金融措施保障。打造“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联动的“车谷融资汇”品牌活动,举办各类政银企对接活动21次;建立“车谷金融”微信公众号,启动“车谷融资码”线上金融服务平台项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已上线区内19家银行100余款融资产品。
4.关于加强托育机构建设的建议
一是探索多元化的托育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办理托育备案,增设3岁以下普惠托幼班,全区87家幼儿园中42家已开设托班;将社区托育设施与村(社区)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的功能相衔接,规划3个储备点位试点进行“小而美”“小而精”的公益普惠性社区托育点建设。二是推动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打造托育示范品牌,促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总计150个托位数的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预计2024年开工。三是加强区级指导。成立区级托育服务指导中心,挂靠武汉市儿童医院西院区(区妇幼保健院),指导全区托育机构做好卫生保健管理、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等工作,开展托幼(育)机构卫生保健培训、托育工作培训,全年累计培训200余人次。
5.关于贫困边缘群体救助帮扶工作的建议
一是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分层分类认定低保、特困、低保边缘、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对象,全区新增城乡低保对象146人,城乡特困人员11人,临时救助76人次。二是提高救助服务水平。落实主动发现机制,主动发现并纳入低保17户、28人;提升公共服务质效,建成社区幸福食堂3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1家、农村互助照料点17个,建有残疾人阳光家园5家,开设38家取暖纳凉点。三是加强就业帮扶。深入推进“就业托底”工程,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45人,组织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会19场,提供就业岗位24322个,落实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创业补贴1.5万元、社保补贴3000.53万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2.8万元。四是探索多元救助模式。发挥慈善救助的补充作用,为52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83.06万元,落实专项救助活动资金49.2万元;开展助学扶智工作,资助困难家庭学生4525人次,发放资金364万元;推进社会和商业保险进入救助领域,为困难群众代缴居民养老保险47.92万元、代缴居民医疗保险124.85万元,购买小额人身意外险59.4万元。
此外,我们也积极推进46件其它提案的办理工作,逐一明确具体任务、时间节点、责任单位,确保责任到人。关于在汉南片区沿16号线增设微循环公交线路的建议、关于提升全区道路亮灯率的建议等取得较好的办理效果,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