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口都可以爆浆,比瓜还甜!”4月21日,武汉强民合作社负责人余意正通过电商平台手机直播,向外推荐汉南甜玉米。
余意所在的邓南街被誉为“中国甜玉米之乡”,未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里将有近8万亩的甜玉米迎来丰收。
余意,32岁,中共党员,邓南街下南村人。8年前,他放弃了去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返乡务农,带领村民致富。
在玉米销售高峰期,他恪守诚信,不计个人得失,优先保障农户收成,2017年被评选为“武汉市五四青年”,2019年被评选为“武汉经开区道德模范”。
在2020年疫情期间,他逆行而上,助农保供、助贫卖藕。疫情过后,又积极响应电商扶贫号召,建立“电商+专业合作社+电商店+农户”电商新模式,积极扩宽汉南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始终把服务乡村振兴谋发展放在心里、扛在肩上。
宁可自己亏损,也不让农户受损失
2014年,余意被推举为武汉强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兼法人。2015年5月底至6月初,受天气影响,鲜食玉米大量集中上市导致滞销。很多农户心急如焚,纷纷把希望寄托到武汉强民合作社和余意的身上。
“其实,当时的市场行情我心里一点儿把握也没有,但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我决定扛起这份责任。”余意告诉记者,每到农产品销售季,他的公司会参照往年的市场行情与各农户签订合同。但2015年受气候影响,市场价跌破与农户的协议价。
当时,面对上门求购且价格低得不能接受的商贩,余意一方面稳住农户,一方面在网上搜寻更合适的客户。尽管后来找到一家北京的收购公司比武汉本地商贩出价略高,但对于公司来说还是一个亏本买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余意按之前与农户的约定价格照常收购了大家的玉米。
“最后净亏4万多元。”面对这一打击,余意并没有气馁,他告诉记者:“虽然亏了钱,但我们企业守住了诚信、兑现了承诺。”有得必有失,当年他所带领的强民合作社被省农委评选为“省级示范社”。
助战役,筑起“保供”桥梁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意识到居民买菜难,身为党员的余意迅速在公司内部组织成立抗疫保供小组。
在人员和车辆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一批90后每天从早上5点忙到深夜10点,为周围10余公里、近20个小区的居民群众提供平价、放心的农产、水产、副食品,累了就在车上靠一靠,饿了就拿面包垫一垫。
风雨无阻的50多天里,余意带领的保供小组日均订单300余份,每天销售近3吨农产品、瓜果、日用品,用他们年轻的肩膀筑起了“保供”的桥梁。
一天,在得知邓南街翼大姐家中有近20余万斤莲藕滞销,她丈夫又身患癌症时,余意主动联系到翼大姐,为她免费提供车辆、包装袋、洗藕器,余意自己还充当起司机,足足开了8个多小时,将3000多斤莲藕送到目的地,解了翼大姐燃眉之急。
担心翼大姐家的藕卖不完,余意又主动驱车与邓南街多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并肩作战”,将莲藕采运至社区帮忙售卖,仅用5天,翼大姐家的莲藕就销售一空。“当时看到翼大姐一家露出久违的笑容,我突然觉得‘新冠’并不可怕,虽然它隔离了距离,但隔离不了互帮互助的爱。”余意说。
电商新模式助农致富增收
去年12月28日,武汉消费扶贫专馆汉南馆正式挂牌运营,作为汉南馆的馆长,余意开始了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受疫情影响,湘口街水产农户十分担心水产品流通受阻,影响收成。
这次,余意又主动站了出来,依托武汉农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武汉强民合作社,采取“电商+专业合作社+电商店+农户”的电商新模式,帮助95后退役军人吴鲲成立了吴氏水产交易部,并将湘口街“喜鹊湖”大闸蟹认证到扶贫平台供销集市销售。
交易部开业当天,通过市电商公司平台进行直播销售,仅1个小时就收到200多个直播订单。通过多渠道销售、多平台推广,短短2个月不到,湘口“喜鹊湖”大闸蟹就销售一空,螃蟹平均价格较上年上涨了5-10元/斤。
如今,汉南甜玉米即将丰收,余意正在为销售忙前忙后。余意告诉记者,他明白为农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要时时刻刻把它放在心里,扛在肩上。他愿意用汗水洒沃土,将青春献三农,在乡村振兴路上争当时代先锋,为党旗增辉。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