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项目名称 | 类别 | 级别 | 保护地址或单位 | 介绍 |
1 | 武狮 | 民间舞蹈 | 市级 | 纱帽街 | 武狮,分为“天狮”、“地狮”两种,“天狮”由两人在9张桌子上玩耍,“地狮”由10余人在地上表演。武狮系列:玄门中桩,其中有醉八仙、关分刀、板凳、九节鞭、齐眉棍。武狮动作:三砍、狮子打睡、狮子走梅花桩、惊险跳葫芦,狮子喝水、大开门、火龙吐剑、打滚、理毛、梳胡子等。 |
2 | 汉南本土民间神话 | 民间文学—神话 | 区级 | 经开区化馆 | 汉南区本土神话是汉南地区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口头创作、口头传承而保留下来,有文字记载和存录的不多,其中以《凤凰地》、《神树》、《纱帽山的来历》等汉南本土神话为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执着、追求和强热愿望,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那些鞭挞民族败类和一切违反社会道德行为的作品,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3 | 大嘴鱼丸制作技艺 | 传统手工技艺 | 市级 | 刘涛酒店 | 2010年8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我区“大嘴鱼丸制作技艺”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嘴鱼丸,吸取了各地鱼丸制作技艺之精髓,制作方法更加合理、科学,当地人以做好水煮鱼丸为骄傲,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
4 | 周自爽楚风民俗技艺 | 民俗技艺 | 区级 | 经开区化馆 | 周自爽楚风民俗技艺主要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生产的各种用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为劳动人民服务了千百年古老木制用品现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为了让我们的后辈人了解社会发展过程,周自爽老人继承了老一辈的技艺,制作了一系列微缩模型。 |
5 | 周华庭民间根雕技艺 | 民俗技艺 | 区级 | 纱帽街 | 周华庭,复员军人,汉南区东城垸人,从小爱舞文弄墨。在部队从事文艺干事期间,他自创用植物的花、草、根、皮、茎等作画,其特点是自然、朴实、真切实感,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干燥后的植物用胶粘贴在木版上,组成各种图案和文字。 |
6 | 纱帽山的传说 | 民间文学—传说 | 区级 | 经开区化馆 |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经常闹水荒。朝庭得知后,派了一位姓禹名青的大臣前来治水。据说禹青是夏朝治水功臣大禹的后代。禹青夜以继日,先摸清了水系,后又呼唤村民前来挑堤筑坝,深得民心,百姓日夜筑堤,堤坝天天延伸。正当两处合拢时,天下瓢泼大雨,洪水滔滔,眼看大堤毁于一旦。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禹青率先跳入江水之中堵口,巨大的洪峰倒来,卷走了禹青,只有一顶乌纱帽在旋涡中旋转,老幼村民正惊恐时,忽然,水口处刷地一声,矗立起了一座山来,堵住决口,使周围居民免遭洪水患难。因其山形如乌纱帽,纱帽山由此而得名。 |
7 | 钟氏中医外科疗法 | 传统医药 | 省级 | 经开区化馆 | “钟氏中医外科疗法”源于晚清时期的乡间民医钟方道先生,他通晓医理,尤其擅长治疗疖、疔、疮等一般性外科疾病,热心服务乡邻,受到本地民众的爱戴。其侄钟石斛先生天资聪慧,熟读诗书并及秀才,转而弃儒攻歧黄之学,数年之后学成归来服务于桑梓。钟家豪先生是钟石斛先生的第三个儿子,少时随父采药制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进入国家公立医院从事中医药工作。他曾多次深入神农架林区采集中草药,自制自用,于七十年代初开始专攻祖传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并提炼前辈的验方、秘方,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外科配方,外用药制作及临床使用规范,形成了一系列的外科实用制剂,一时名声大震,武汉周边及省内外慕名前来求医者甚多,愈人无数。 |
8 | 黄氏治蛇伤偏方 | 传统医药 | 区级 | 东荆街 | 黄贵芳,男,现居汉南区东荆街东荆大队通城道29号。从小随父亲学治蛇咬伤病人。父亲黄绍海得益于师傅吴发年,黄为第三代传人,根据蛇的不同,自配草药,治好的病人无数,远近闻名。 |
9 | 铁罐头制作 | 传统手工技艺 | 区级 | 邓南街 | 第一代传承人翁体佑,第二代传承人翁光琛,第三代传承人翁祖益,第四代传承人正在物色之中,均以为顾客打制传统的铁制农用工具为主,也能按客人的要求打制一些特殊的物件。将废铁在碳灰炉熔化(配风箱鼓风以增加炉火的温度)再将烧红的铁进行锻打,制成各种铁件。 |
10 | 打铁 | 传统手工技艺 | 区级 | 湘口街 | 朱平阶十多岁就师傅唐连生学艺,至今从艺已有30多年,主要打制传统的农用工具为主,也能按客户的要求打制一些特殊的物件。将废铁在碳火炉烧红(根据构件的大小选铁块)进行锻打、反复多次直到成型,为了增加温度配有风箱,一般两到三人操作。 |
11 | 泾河老龙 | 民间舞蹈 | 区级 | 邓南街 | 属于单龙头,龙身16节,长54米,每年春节元宵上街,游街串乡,龙头每年换。老龙一出其它龙都让路,由当地李氏家族代代相传,李姓由甘肃陇西塘李世民后裔移居湖北邓南水三村,由李启光之父传至李启光等。新龙头做好后要举行祭拜仪式。舞龙头的人带领众人一起舞。 |
12 | 汉南民间故事传说集 | 民间文学 | 区级 | 经开区化馆 | 汉南区民间故事集是汉南地区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文字记载的故事集,它由21个纱帽山地方传说,13个人物传说, 5个纱帽山的庙寺传说组成。 |
13 | 通津夯歌 | 民间曲艺 | 市级 | 纱帽街 | 通津夯歌是用于筑堤坝、修道路、建屋基,为了统一劳动节奏,鼓足干劲而即兴喊唱的一种劳动号子。演唱形式一般是“一领众和”,即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曲调相对固定,歌词随劳动场面而即兴编词,节奏鲜明、声调高亢歌。在缺少机械、缺少钢铁、缺少混凝土的过去,夯歌一度成为劳动场面的一道风景。目前的传承人主要有通津村的施绪斌等10人。 |
14 | 南太子湖传说 | 民间文学 | 区级 | 沌阳街、沌口街 | 唐朝末年,皇帝李旦跟东宫娘娘船过汉阳的沌口。往日,这里冇得拦江堤,船可以由长江直通沌口,当年娘娘身怀六甲,已年时年月,船刚到沌口,就发作了,在船上生下了太子。当下,皇帝就把产太子的水面封为“太子湖”。 |
15 | 后官湖传说 | 民间文学 | 区级 | 沌阳街 | 湖水广阔,形状象一个“官”字。传说姜子牙青年时文武双全、武功盖世,但生不逢时,一直未得到朝庭的重用。四十七岁那年,生活之地三年不下雨。父亲劳苦而死,母亲也快离开人世。在这危急时刻,他背着母亲一边讫讨一边寻找水源宝地。跑受水荒之苦的他们来到这个湖边定住。他们虽然穷苦,但不停地做了许多善事。说也奇怪,在后官湖泮居住的人,个个都变得勤奋向善,聪明能干。说也奇怪,在后官湖泮居住的人,越到老,越廉政,官做得越稳,这个故事就是后官湖系列传说之一。 |
16 | 升官渡传说 | 民间文学 | 区级 | 沌阳街 | 清朝时期,大集有个叫吴果老的举人,进京赶考,走到现在的沌口乡新华村跟武汉市永丰乡汉城村交界地段的渡口,天色已晚,冇得渡船。他大声喊渡,好半天才喊来一位摆渡的老翁。老翁见是一位考相公,连忙驾桨摆渡。在船上,他对吴果老说:“这位相公呐,你要是中了,能不能在这河上架座桥,为百姓造点福咧?”吴果老只是一笑,冇有做声。吴果老果然中了,放了个知县,他冇忘记老翁的话,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架桥。后人就把这架桥的渡口叫“升官渡”。 |
17 | 设法山传说 | 民间文学 | 区级 | 军山街 | 靠东荆河岸的大军山跟小军山之间,有一座小山,名叫“设法山”。相传,三国时期,这里打过不少仗,是诸葛亮的老窝,一天,周瑜趁蔣干过江的机会,施了个反间计,一下把曹操激脑了,错把蔡瑁、张允两员大将杀害。周瑜以为蒋干中计,人不知鬼不觉,就派鲁肃去见诸葛亮,看他晓得不晓得。诸葛亮早知周瑜的鬼板眼,还会派鲁肃来探虚实的。他对鲁肃揭盒子说:“蒋干中计,是他心糊;曹操上当,过后醒悟;错杀良将,遗恨千古。”周瑜听了鲁肃的禀报,惊奇不已对诸葛亮陡起嫉妒,有你孔明就冇得我周瑜,要想办法除掉他。诸葛亮心里是静的。他踱步到帐篷背后的小山顶上,一边饮酒,一边观天象,设法对付小心眼的周瑜,直到夜深,才下山回帐篷歇息。诸葛亮究竟设了么法呢?后来,人们才晓得草船借箭,要周瑜甘拜下风的法子是在这座小山上设出来的。从那时候起,这座山就名叫“设法山”了。 |
18 | 军山传说 | 民间文学 | 区级 | 军山街 | 传说当地有一个地仙去看地,经常路过石坑村,看见一只黄狗天天坐在一户人家的屋脊上。地仙感觉这里有天子景象,一定会出天子。有一天中午,地仙路过时,他进入了这户人家家里,家徒四嬖,只有一个老婆婆和一个怀孕8个月的媳妇。老婆婆很热情,执意留地仙在家吃午饭,地仙留了下来。午餐中,地仙告诉老婆婆说你家一定会出天子。老婆婆以为他是开玩笑,也没在意。只忙于把煮好了的鸡头、鸡脚端上桌子让地仙吃。地仙对老婆婆说,你们家的狗天天在屋顶上,会给你家带来祸害,要把赶下来。地仙离开后,途中打开随身带的食筒看一下,发现里面全是鸡肉。地仙恍然大悟,后悔不已,急急忙忙地跑到老婆婆家,发现狗已被吊死在树上了。又催老婆婆叫她媳妇从地里赶快回家。狗被杀后,王母娘娘发现这里有天子要出现,就派天兵天将下凡捉拿。地仙用道法,让蜜蜂、蝗虫等动物来保护,但没保住,媳妇流产了。天将青龙也气死了落在大石佬,吐出龙珠。现在仍可以看到象龙头的山,和龙珠一样的大石头。 |
19 | 黄陵传说 | 民间文学 | 区级 | 军山街 | 传说古时候有一年,适逢皇帝选美,汉阳府知府搜罗一个姓黄少女送进宫去,当下册封她为妃子。皇帝三天两头和皇妃玩乐,皇后和其他妃子很恼火。皇后对皇上说请了个瞎子给皇妃算了一命,算出来皇妃是狐精投胎。皇帝听了大吃一惊说:“我不信。”皇后说:“是人不吃草,吃草定是妖,皇上如若不信,请随我前去一看。”皇帝果然看见皇妃正在吃“草”。皇帝从没见 “藜蒿”,以为真是草,因此对皇后所说的“是人不吃草,吃草定是妖”的话深信不疑。第二天,皇帝就将皇妃打入“冷宫”,皇妃伤心过度,不久就死了。皇帝出京游玩,游到了皇妃的家乡。地方官吏请名厨师做了一盘名菜“藜蒿炒肉丝”。皇上大怒道“大胆奴才,竟将草炒肉端给孤家吃。”官吏们慌忙跪在地上。官员战战兢兢地说:“皇上明目,这不是草,是“藜蒿”,这道菜是本地风味菜——“藜蒿炒肉丝”,请皇上尝试。”皇帝尝了一口,果然鲜美,另有一番风味。皇帝恍然大悟皇妃是遭暗算,想到自己误听谗言,后悔不及。回京后,专门派了一位大将将皇妃的尸骨迁葬到皇妃的家乡,为她修了一座豪华的陵墓,碑上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皇妃陵”,人们就将皇妃的家乡称为“黄陵”。 |
20 | 范氏糖画 | 传统手工技艺 | 区级 | 纱帽街 | 糖画(塑)俗称转八陀,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民间美术工艺,其艺人主要来自黄陂(现在的武汉市黄陂区)艺人们凭自身的聪明才智将白砂糖为主要原料,加之适量饴糖用以适当的温度熬成流质,以小勺在大理石板上作画。冷却后的糖画(塑)如:大至龙凤、花篮,小至蛇、鸟、虫画等。精湛的技艺给人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美好感受,深受广大青少年儿童喜爱,该项艺术已由国家教育司选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19页)毋庸置疑足见其艺术价值的高贵和对全社会的影响。 |
21 | 传统酿酒技艺(邵氏开元酿酒技艺) | 传统手工技艺 | 市级 | 东荆街 | 邵氏族人在朝为官,酷爱饮酒,便命其四个儿子到处搜寻酿酒工艺。多年后学成归来,其长子邵开元学艺最精,深得酿酒之精髓,并在故里沔阳邵家台(现仙桃市邵家台村)建酿酒作坊并取名“开元酒坊”,所酿佳酿深得乡里称赞与喜爱,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
22 | 古香缘酒酿造技艺 | 传统手工技艺 | 区级 | 纱帽街 |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元年,王氏始祖正,字大公,因战功显赫,任明朝红旗督总,封地自潭。又因始祖好酒,特从泸州访得一位酿酒名师,迁封时令酒师随行。王府中有一口古井,常年活水,日夜翻涌,随行酒师说此井水是酿酒上上之水,所酿之酒必香飘数里,大公甚喜,令其建坊酿酒,酒成三时,果然清爽甘冽,香飘千里,故得名古香坊,也叫古香缘。一时饮者云集,方圆百里遂慕名而来。 |
23 | 军山民间故事传说 | 民间文学 | 区级 | 军山街 | 军山几乎所有的山山水水和村湾庙台都被赋予了神话传说,大禹、诸葛亮、皇妃、龙神、凤凰都被描绘成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和创 |
24 | 沌口民间故事传说 | 民间文学 | 区级 | 沌口街 | 沌口因沌水入长江之口而得名,沌口自宋代 |
25 | 幺婆臭腐乳制作 | 传统技艺 | 区级 | 纱帽街 | 幺婆臭腐乳”是幺婆的祖父、祖母无意之中发明的。经过三代人的不断探索实验,从原料选择到豆腐制作、发酵、佐料的配比等,进行了不断的技术改进而形成了今天的“幺婆臭腐乳”。幺婆本姓姚,在家排老幺,小名叫幺姑,人们根据街坊邻居常叫的幺婆,“幺婆臭腐乳”因此而得名。“幺婆臭腐乳”蛋白质含量高达15%~20%,并含有丰富的钙质,具有抗衰老、防癌症、降血脂、降低胆固醇、调节胰岛素等诸多保健功效;“幺婆臭腐乳”入口绵滑如奶酪,可以当鲜豆腐实用,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
26 | 长江乌木雕刻 | 传统技艺 | 区级 | 邓南街 | 蒋洪明自幼拜葛根生师傅从事雕刻技术。2012年来到长江之畔的原武汉市汉南区邓南镇(现改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邓南街),制作乌木艺术品至今。乌木由于存放的时间很长,要先去腐层再慢慢阴干才可制作雕刻,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要三年左右,不然稳定性不好。长江乌木源缘流长、种类繁多。传承人蒋洪明这些年来,一直在收集不同的乌木标本,目前已收集了约二千多种乌木标本,制作了上千件各种乌木雕刻作品。这些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
27 | 麝香舒活搽剂 | 传统医药 | 区级 | 沌口街 | 前身是由舒活酒演变而来,在大唐盛世期享有盛名,一直供奉为宫中圣药。其中有一味名贵中药“血竭”收录在历史上第一部药典«唐本草》里,传承至今千余年。在一代“武医宗师”郑怀贤先生结合中医药精心改进下,其功效更为显著,世人称绝。曾在1957年为贺龙元帅治疗右手拇指损伤,1964年为周总理治愈右手臂新旧伤,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现场给远动员高敏临时治疗肩伤后参赛并获得冠军,等等鲜为人知的故事。 |
28 | 皮肤外科治疗 | 传统医药 | 区级 | 纱帽街 | 中成药治疗皮肤外科相关疾病(烧烫伤、痔疮、皮肤慢性溃疡、糖尿病足、皮肤撕脱伤等)及系列皮肤组织缺损性疾病,采用中药制剂,主要有“海金沙”、“三黄粉”、“澄清石灰水+麻油”、“蛋黄油”、“海狮、海豹油”等调制多种中成药,具有见效快、换药痛苦少、创面愈合后疤痕小及功能好、治疗费用低等优势,已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明显优势。目前主要在武汉市多地通过临床验证,该制剂由祖辈几代人长时间积累和验证,到传承人许道友这辈已有100余年。 |
29 | 撕字、剪字 | 传统美术 | 区级 | 沌阳街 | 余德意,男,1950年10月5日出生于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卫星村。自幼跟叔父余光灿学习书法、撕字、剪字。1969年入伍,在部队从事宣传活动中,将撕纸、剪纸技艺融入到部队文艺宣传活动中,深受干部战士的喜爱。退伍后在乡村红白喜事、庆寿集会、春节联欢等活动中,经常展示撕纸剪纸技艺,丰富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近年来,受邀在湖北卫视、湖北经视、四川卫视、央视七频道做过表演,被孝南区评为“文化守望者”。 |
30 | 薛峰剪纸 | 传统美术 | 区级 | 沌阳街 | 薛峰小学从2010年起,将中国传统剪纸作为学校特色发展项目,十年来,不断积累,不断成长。学校通过调查、收集、对比、整理和研究楚文化剪纸中的美术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珍视本土优秀文化遗产。整理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并通过教育的方式“解释”其审美和道德意义,能使学生逐步了解与接触,鉴赏与学习地方的优秀民族、民间美术,充分整理和运用湖北丰富的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通过研究有效而多样的美术教育方式,传播、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其文化内化,感悟心灵,从而更加珍视民族美术文化瑰宝,使其发扬光大。 |
31 | 黄陵姚家圆子 | 传统手工技艺 | 区级 | 军山街 | 姚厚军从厨三十年不断继承美食传统,在此基础上制作出姚家肉圆子和鱼圆子。肉圆子和鱼圆子在本地作为特色美食,现如今能够掌握这项美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食客在品尝的同时,更希望他们能够吃到最正宗美味、最能代表本地特色的圆子。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经过黄陵古镇诸葛城一带屯兵时,品尝了当地美食鱼圆子、肉圆子后,大大称赞,于是黄陵圆子逐渐传开……经姚家后人的不断继承、改良与发扬,方才有今天姚家鱼圆子和肉圆子。 |
32 | 通津微缩木艺 | 传统手工技艺 | 区级 | 纱帽街 | 纱帽街通津村年过七旬的民间艺人蒋正亮,秉承祖、父三代人的技艺,结合自身半个多世纪的农业生活生产实践,依照实物尺寸缩小10倍,真实复制了25件汉南农村曾经存在、现已消失的生产生活用具。在这些用具中,有用来灌溉的水车,用来耕田整地的犁、耙、机耕船,用来运输的拖车、牛车、板车、狗头车,还有晒场打粮的石碾、风斗,更有现今许多人童年时期曾经用过的摇窝、家椅、学步车以及婚嫁用品。这些物品既展现了汉南人不畏艰险、矢志追求美好生活的顽强意志,又能填补汉南人对那段历史记忆的实物空白,更能激励后人不忘艰辛岁月、继续艰苦奋斗、再创美好佳绩。 |
33 | 养心润肺汤 | 传统手工技艺 | 区级 | 纱帽街 | 将精心挑选的新鲜猪肚、猪肺和猪心反复清洗切成片,焯水后放入油锅,加生姜片、小葱一起翻炒,炒好之后盛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矿泉水、竹笋、黑木耳及枸杞,文火煨制2~3小时。在猪肺汤里加上了猪心、猪肚、枸杞,并在选料、熬制时间和火候把握上严格把握,终于熬制出了非常有特色的心肺汤,我把这道汤取名“养心润肺汤” ,深受顾客喜爱。2017年11月,“养心润肺汤”荣获“武汉市乡村休闲游十大创新名菜”称号,2018年11月又荣获第二届武汉乡村休闲游美食擂台赛暨首届乡村休闲游美食街“十大市民最喜爱的乡村美食”荣誉称号。 |
34 | 吴记版画 | 传统美术 | 区级 | 沌阳街 | 吴记版画师承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大师“大顺画店”杨九经,第一代创始人吴怀林创办“吴记木坊”,从事抗日宣传和民间版画、年画创作,宣扬爱国精神。第二代继承人吴永阁,秉承家传技艺,悉心教导子孙,研究枣梨木沉水法,提高木版雕刻的精细度和耐久度。第三代传承人吴万昊,将家传版画技艺与现代版画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版画作品,“吴记木坊”木版年画版画较好地继承了传统木版年画技艺又有较大的创新,版材选择宽泛,雕刻工艺精湛,题材内容丰富,社会认可度高,已从民间房舍走入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大学课堂,深受藏家和广大民众喜爱。 |
35 | 金汇源泉酸梅汤 | 传统手工技艺 | 区级 | 纱帽街 | 酸梅汤,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是我国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是传统的消暑饮品。《礼记内则》中有关于以梅类饮料的最早记载,而宋代以后,梅类饮料开始出现,已经比较接近现代的酸梅汤。到了明代,梅汁的品种更加繁多,有“青梅汤”“黄梅汤”“梅苏汤”等等。清代开始,梅汁正式定为“酸梅汤”,酸甜可口的酸梅汤也从宫廷传到民间,成为大众饮料。几十年来,金汇泉一直致力于酸梅汤的研发,其制作工艺、口感独树一帜,深受消费者喜爱。2020年,金汇源泉酸梅汤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再次获得“世界顶级美味大赛”,得到了国际食品认证和认可,彰显了中国传统饮品的时代价值。 |
36 | 升官渡黄焖圆子 | 传统手工技艺 | 区级 | 沌口街 | 升官渡黄焖圆子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创新而成,是湖北菜的传统名菜,在武汉当地百姓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情怀记忆。升官渡黄焖圆子色泽金黄,口感柔和,软而不松,醇香扑鼻,颗颗饱满,象征着每个家庭团团圆圆,和和气气,生活幸福圆满。因其选料严谨,操作精细,色、香、味、型具佳,原料以鲜活的七斤以上鲜活草鱼和黑猪五花肉为主原料,含肉量>90%,升官渡黄焖圆子至今已获得了中国食品博览会组织委员会颁发的“金奖”“中华特色食品”和武汉餐饮管理处“江城名菜“等众多的荣誉,得到了武汉市当地市民的广泛认可。 |
37 | 军山三国故事 | 民间文学 | 区级 | 武汉经开区文化馆 | 军山历史悠久,据境内采集到大量石器和陶片分析,早在16000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群生息繁衍。东汉建武元年(25 年)曾在蒲潭设沌阳县。境内古战场传说甚多,三国时期,孙权、刘备、曹操曾在此屯兵曝战,留下了诸葛城、祭风台、设法山、棋盘岭、观阵岭等文化遗址。史上著名的南北朝沌口之战就发生在军山长江水域。抗日战争时期,中山舰在军山长江水域与日军激战。解放战争中,我新四军第五师在军山黄陵一带组织发动民众,扼守武汉西部咽喉,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为夺取全国胜利奏响了序曲。 |
38 | 常来顺古法烤全羊 | 传统技艺 | 区级 | 武汉清真常来顺餐饮服务有限公司 | “常来顺古法烤全羊”是一道源远流长的传统美食。据常家族谱记载,这道美食起源于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他率军追击元军,胜利夺取开平后,为犒赏三军宰羊数百只,用十几种香料稍加腌制后按元代的烤制方法“于地做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出炉的烤全羊色泽金黄,肉香四溢,将士们大快朵颐直呼过瘾。后被朱元璋引入宫廷纳入御膳房,成为一道宫廷大餐,这道美食也成为明清两代各王府招待贵客的美食。常来顺古法烤全羊”在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已成为湖北武汉清真餐饮名菜,以与众不同的出品和口味在武汉餐饮界独树一帜,被湖北武汉当地百姓誉为能上大席的烤全羊,烤全羊中的领头羊。 |
39 | 彭氏沙湖皮蛋盐蛋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 | 区级 | 汉南区纱帽街文鑫农副产品经营部 | 彭氏沙湖皮蛋盐蛋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而成。沙湖皮蛋盐蛋是湖北传统名菜。这里,水中有一种水草叫麦黄角,活虾喜欢栖在草中,鸭子寻食连角带虾吞食后,所产鸭蛋的蛋黄呈红色,腌制的盐蛋如打破后将蛋黄蛋清置于白色瓷碗中,蛋黄就像一朵色泽艳红的花朵,十分美观。因而彭氏沙湖皮蛋盐蛋一向以色鲜味美而闻名。产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2023年,“彭氏沙湖皮蛋盐蛋制作技艺”入选武汉经开区(汉南区)第八批非遗项目。 |
40 | 刘氏脏腑推拿 | 传统医药 | 区级 | 武汉经开区卫计局 | 刘氏脏腑推拿项目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深厚的传统医学知识,代表着我们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医疗技术。推拿作为一种中医传统外治疗法,能够通过调理人体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调和脏腑功能,临床有较好疗效,具有绿色并无损伤的治疗特点。该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区域特色文化和促进民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41 | 陈氏推拿技艺 | 传统技艺 | 区级 | 湖北子魁健康管理科技有限公司 | “陈氏推拿技艺”具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之功,可使气血流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还具有镇静舒缓,收敛病气之功。陈氏运动推拿按摩遵循古人智慧,用传统疗法解患者之痛,同时又紧密结合现代的创新,比如紧密结合解剖学和康复学的知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及理论。陈氏运动推拿按摩重在治病之根本,强调找准疼痛源头,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陈氏运动推拿按摩重视病愈之后的护理,有效地减少后遗症,此外还可以有效地预防疼痛的发生,阻止疼痛的发展。 |
42 | 中国传统插花 | 传统美术 | 区级 | 武汉五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孙艳霞深受蔡仲娟大师的教诲与激励,十年之间深入钻研中国传统插花,诚恳勤勉,立志在传统插花复兴之际,承前启后,在她深爱的城市武汉,将这门古老而新生的技艺传承发扬,为武汉的人们传播传统文化的高雅、深厚,为人们的生活带去自然与和谐,也为中国传统插花的复兴贡献一己之力。她天赋甚高,加之心正意诚,在众多研习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蔡仲娟大师器重的高徒,她的作品被大师评为:整体大气婉约,崇尚自然,对植物生长习性了然于胸,疏密有致,清雅流畅,在造型感里有冒险,有烂漫,既深沉雄健,又怡然自得。 |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