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汉南区人民政府)正在进行汉南经济开发区的环境影响区域性统一评价工作,该区域建成后会有一定的废气、废水、噪声以及固废等污染物排放,为使该区域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趋利避害,本次公示的目的是了解公众对汉南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区域性统一评价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当地群众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以便对区域性统一评价不足之处做出改进。
纱帽新城规划形成“三心两轴两带七区”的空间结构。
“三心”是指商业服务核心、行政办公核心和商贸商务核心。商业服务核心位于纱帽老城区内,兴业大道和南一路的交汇处。采取TOD的开发模式,在站点周边集中布局商业、酒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升纱帽老城区的生活品质。行政办公核心位于纱帽老城区的南部,重点布置行政、办公等设施,展现纱帽新城的政务形象。商贸商务核心位于纱帽新城的西部,集中布局商业、金融、酒店、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各产业园区、研发区等功能区相辅相成,提供办公及生活配套公共服务。
“两轴”分别是兴城大道和兴一路公共服务轴。
兴城大道作为南北向联系的主要干道,向北可以连接汉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南可以联系幸福产业园区和滨江综合区,是纱帽新城南北向的公共服务轴以及经济联系重要通道。此外兴城大道也是汉洪高速出入口进入纱帽新城的重要干道,同时也与城际铁路线型一致,未来将承担重要的经济、交通、景观功能。
兴一路是纱帽主城区重要的东西向主干道,跨越马影河,引领纱帽新城实现从顺江发展到垂江拓展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兴一路这条公共服务轴线,将纱帽老城区与其西面的核心服务区、乌金综合区紧密联系。
区级商业、文化、娱乐、医疗、体育等中心将沿两条轴线布局,形成纱帽新城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
“两带”是指依托规划范围内的马影河等自然水系而形成的生态景观带。通过对自然水系的合理保护,在其周边适度布置景观要素,形成市民可以亲近的优美的临水景观带。“七区”分别是汉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纱帽老城区(含美国都市工业园)、滨江综合区、核心服务区、乌金综合区(含乌金工业园)、教育研发区和幸福产业园区。其中纱帽老城区、滨江综台区和乌金综合区强调职住平衡,安排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核心服务区以商贸、金融办公为主,缓解老城区的公共服务职能,为纱帽新城提供新的公共服务集中区域。汉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工业和物流用地为主,配套少量服务设施以满足职工日常生活的需求,幸福产业园以工业用地为主,配套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教育研发区以科教为主,并形成相对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区,为产业园区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撑。
洪发展区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节点、四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心”是指湘口公共服务中心;“两轴”是指纵横向发展轴:“五节点”是指五个次级公共中心;“四组团”分别是湘口中心组团、居住组团、工业组团和水洪综合组团。
邓南临港产业园规划形成“两片一廊四轴”的空间结构。其中“两片”即工业片区和物流组团两大功能区;“一廊”即配套服务走廊,是指沿省道发展、为产业园提供综合服务的具有行政管理、商贸办公等职能的服务带;“四轴”即两条工业发展轴和两条南北向的联系轴,是指兴港大道、103省道形成的工业发展主轴线,以及南王路、东沟路形成的纵向联系主轴线。
本次评价范围为汉南经济开发区管辖范围,包括湘洪发展区、邓南临港产业园、纱帽新城。
根据《武汉市汉南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武汉市纱帽新城(新型工业化示范园)规划面积46.16km2,北至汉洪高速,西南到纱帽大道,东临长江,规划范围涉及纱帽和东荆两个街道办事处。
根据《汉南城乡一体化湘洪发展区分区规划》和《武汉市汉南区邓南临港产业园总体规划(2013-2030)》,湘洪发展区规划面积38.78 km2,北至通顺河,西至七支渠,南靠武湖,东临长江,包括湘口的汉南农场场直等7个行政村以及水洪的新沟村等5个行政村;邓南临港产业园规划面积4.08km2,东起邓南街建新村南王路,西至邓南街金城村东沟路,南靠长江大堤,北至沟北大队红旗路。。
《武汉市汉南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汉南城乡一体化湘洪发展区分区规划》和《武汉市汉南区邓南临港产业园总体规划(2013-2030)》规划期限至2030年。本报告重点对近5年(2020~2025年)进行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预测结果可知,至2025年,各预测点小时浓度、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制要求,VOCs 8小时均值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中参考限值要求。。
(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预测结果可知,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时,长江(武汉段)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区域应对拟建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设施加强管理,确保运行正常及稳定达标排放,避免非正常排放的发生。
(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随着规划区内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变目前部分区域内污水随意排至附近沟渠的现状,实施排水规划后,区域水环境质量应该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区域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较小。
(4)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区噪声污染源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是开发区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对周边居民区等敏感点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受物流交通的影响,规划道路两侧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较现状将有明显的降低;另外受工业噪声影响,工业开发区域声环境质量均会有所降低。为确保区内各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管理部门应对工业项目选址按规划进行合理布局,严格执行噪声控制措施,要求工业企业做到厂界噪声达标,并加大噪声污染综合整治力度,设置绿化隔离带,预计区域环境噪声整体水平会控制在各功能区要求的标准范围内。
(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固体废物主要包括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区域内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均由环卫部门集中收集后送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填埋处置,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安全处置。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从源头减少工艺废气污染。通过合理布局,尽量减少工业区可能对周边环境敏感区的大气环境影响;加强环境管理,实施总量控制,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深化扬尘等面源污染控制。通过强化施工扬尘管理,严格控制道路扬尘污染,推进堆场和裸露地面治理,合理布置绿化区域,扩大绿化面积等方式,对区域面源污染进行控制。
(2)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严禁园区内企业将高浓度工业废水稀释排放。鼓励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中水回用。加强企业内排水管网维护和管理,杜绝给水管道系统中的跑、冒、滴、漏。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工业园区布局的要求,分别针对施工、工业、交通等不同方面提出噪声污染控制方案及管理措施。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按照循环经济手段来发展产业,调整能源结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一步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特别是危险废物发生量。推广生活垃圾袋装化,便于后续垃圾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对垃圾中有用的物质尽可能回收利用。区内企业应在厂区设置一般工业固废临时堆放场,在固废集中送出厂区进行处理处置之前,将一般工业固废与危险废物分类收集、贮存和堆放,设有专门的管理维护人员。评价区内危险废物最终集中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同时应实施危废转移联单制度,防止任何形式的不合理利用和处理处置,使区内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率应达到100%。
(5)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项目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污染情况,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源头控制、末端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入渗、扩散、应急响应全阶段进行防控,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主要包括在工艺、管道、设备、储罐、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和降低污染物跑、冒、滴、漏。危化品及污水处理设施地面防渗措施和泄漏、渗漏污染物收集措施,实施覆盖生产区的地下水污染监控系统。
(6)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定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对评价区域内用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掌握重点污染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和评价区环境管理机构应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设定常规监测点位。对评价区域内用地实行分类管理,根据质量调查与评估结果,应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合理确定每一块土地用途。
(7)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措施建议
为建设生态型园区,需强化园区内部生态修复,净化和改善区域环境:加强区域周边生态建设,净化和控制污染影响范围:注重敏感区域生态保护,保障敏感区的功能。
纸质报告书的途径: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
建设单位: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
联系人:武玉凤
联系电话:027-84892862
环评单位:南京国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人:谷金普
联系电话:17771870031
联系邮箱:948025503@qq.com
公众可以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将填写的公众意见表(见全文及公众意见表链接)等提交建设单位,反映与该项目有关的意见和建议。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为自本公示初始发布起10个工作日。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