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东风汽车与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双方将重点探索汽车向“具身智能体”的技术演进。
6月,亿咖通科技全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获得全球头部科技企业青睐,将为智能割草机器人提供核心感知方案。
不止头部企业。法睿兰达、环宇智行、泛洲精密、德行天下机器人、武汉神动、开特股份等一批企业也正跨界破局,开拓新增长极。
当前,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如同催化剂,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开区前瞻布局一批新赛道和未来产业,一幅向“新”而行、蓄“力”跃升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关键技术突破抢滩赛道
车谷具身智能产业链雏形初显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机器人产业正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与企业布局的新赛道。如同人体由多种器官协同构成,机器人同样离不开众多精密零部件的支撑。当前,在武汉经开区,一批科技企业正抢滩具身机器人产业链中的核心领域。

▲法睿兰达推出的多款机器人亮相中国链博会。
在整机方面,法睿兰达推出“鲲鹏”系列工业移动机器人。近期,该公司研发了一款搭载高性能轮式移动底盘的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收缩自如,能从1.8米“变身”至数十厘米,目前已实现多场景的批量应用;湖北德行天下控股集团旗下的机器人公司则已推出多款光伏清洁机器人,应用于戈壁沙漠等严苛环境,有效助力光伏电站运维降本增效。

▲环宇智行研发的四足机器狗正在和小朋友互动。
域控制器被视为机器人的“大脑”。环宇智行将智能驾驶领域积累的域控制器与感知算法技术延伸至机器人领域,目前正为某主机厂定制开发搭载自研具身智能平台的陪伴型机器人。此外,该公司研发的一款具备导览、解说与拍照功能的四足机器狗,也计划年内推向市场。
激光雷达作为机器人的“眼睛”,承担感知层关键职能。今年6月,亿咖通科技的全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获得国际科技企业认可,将为智能割草机器人提供核心感知方案。该产品采用自研Flash探测技术及大面阵SPAD SoC芯片,以车规级可靠性适配机器人应用需求。

▲武汉泛洲谐波传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关节”样品。
谐波减速器是人形机器人上肢的“关节”,过去长期由国际企业主导。泛洲精密依托30年汽车传动零部件技术积淀,成立全资子公司武汉泛洲谐波传动有限公司,扩容研发团队,开发人形机器人专用谐波减速器,其使用寿命超过1万小时,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而且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一半。相关工艺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产品预计2027年实现量产。
力传感器作为机器人的“触觉神经”,单台装备数量常超过30个,成本约占整机三成。武汉神动开发的微型力传感器重量仅8克,响应时间小于1毫秒,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已于2024年底设立专项部门,攻关六维力传感器技术。
同样聚焦传感器领域,湖北开特股份专注汽车热系统零部件领域,其主导研发的NTC温度传感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今年,该公司成立开特具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机器人传感器市场,重点研发六维力传感器、编码器等产品,构建“汽车电子+机器人传感器”双轮驱动格局。
新材料犹如机器人的“皮肤”,在具身机器人中应用广泛。武汉金发科技通过开发高刚高韧复合材料、3D打印材料等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切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赛道,其新兴业务营收已占公司总营收约10%,成为新的增长点。
此外,讯飞华中等头部企业积极布局机器人语音交互系统,赋予机器人“对话能力”。目前,武汉经开区已在具身智能领域形成“整机+大脑+眼睛+关节+触觉神经+皮肤+声音”的产业链体系,产业生态初现雏形。
应用场景拓展
车谷新兴产业“百花齐放”
车谷企业为何纷纷推进产业链跨界融合?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武汉经开区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持续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变革步伐加快,这些传统优势正转化为竞争新动能。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跨界转型已成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负责人指出,智能汽车与具身机器人、飞行汽车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已超过60%,在很大程度上三者已具备同一产业的特征。

行业人士分析,对武汉经开区而言,发展未来产业既是顺应技术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拓新增长极的“战略破局”。从产业结构看,作为汽车产业重镇,武汉经开区亟须培育新的增长极;从创新基础看,区内已集聚武汉经开未来院、武汉先进院、具身智能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等科教资源,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积极推动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等场景的应用,累计引育法睿兰达(自动导向移动机器人)、讯飞华中(机器人语音交互系统)、泛洲精密(谐波减速器)、神动汽车(力传感器)等机器人领域企业25家,相关发明专利达43件,2024年产值突破13亿元。
不仅在具身机器人赛道取得进展,在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雄韬氢能与旭日蓝天实现跨界合作,共同研发氢能无人机,旭日蓝天负责物流机型,雄韬氢能提供核心动力。目前,武汉经开区已初步形成以旭日蓝天、迅起科技、矢量立飞等企业为代表的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经开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21年的34.8%提升至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6%,而工业占比下降至47.9%。“两升一降”折射出全区产业结构正从“一枝独秀”转向“百花齐放”。
当前,武汉经开区紧抓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机遇,构建“13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从单一结构向多元融合、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跃升。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跨界行列,这条从汽车延伸至机器人、低空经济的转型之路正越走越宽。
武汉经开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支持培育新兴产业领域创新主体,拓展多维度应用场景,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全力建设中部未来产业发展高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车谷”加速迈向“世界车谷”。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