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今年以来,武汉经开区向“新”求“质”,聚焦“135”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向“新”而行
重大科创成果竞相涌现
12月,2024年汽车专利创新指数发布,东风汽车连续3年蝉联中国车企专利创新指数TOP1。12月16日,东风马赫动力2.0T全新混动总成样机在东风汽车研发总院成功点火,再次展示了东风汽车全新一代混动技术的强大实力。
▲东风马赫动力2.0T全新混动总成样机
武汉经开区将创新书写在发展的大旗上,加快培育芯片、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三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556家增至2000家,省级以上孵化载体从3家增至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2.24亿元增至249亿元……
在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转型升级的大浪潮下,武汉经开区抢抓“软件定义汽车”机遇,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集聚了东软睿驰、中国电子云、拙河科技、浪潮集团、芯擎科技、亿咖通等200多家上下游企业。
▲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
与此同时,加快攻坚“中国芯”,东风公司牵头组建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发布全国首颗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芯擎科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实现量产上车,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成功点亮。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也是武汉经开区竞速绿色新赛道的重点方向。今年,位于武汉经开区的海珀特武汉研发中心打造的全球首款正向开发的气态氢能重卡即将迎来小批量交付;武汉理工氢电自主开发国内首条膜电极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国产膜电极对国外产品垄断的反向输出,位居全球膜电极供应商前列。
低空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武汉经开区加速推进全产业链布局,旭日蓝天、海直通航、电鹰科技等一批项目落户通航产业园,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主功能区建设完工即将投用,全区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累计突破百亿元,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区正加速形成。武汉至十堰短途客运航线开通,低空经济实现从“热起来”到“飞起来”的跨越。
向“新”求质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初具规模
12月26日,武汉市科技局公布了2022年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备案名单,江汉大学、武汉嘉晨电子、武汉万邦激光金刚石等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入选,占全市1/4。至此,武汉经开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达30家。
创新平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今年以来,武汉经开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行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产业发展,持续加大科创力度投入,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东风公司”联合研究院,打造“环江汉大学创新带”,拿出2亿元设立科创供应链投资基金,加快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目前,武汉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800家,市级创新载体达到27家。
▲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武汉经开区着力打造人才培育新高地。9月29日,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揭牌并启动建设,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会师”军山新城,聚焦关键核心领域,打造卓越工程师的“孵化池”“实战场”“向往地”。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组建科技创新和人才中心,2024年,新增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项目20个,入选“武汉英才”支持计划116人。
▲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
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最后一公里”。3月28日,武汉经开区组建武汉市首家中试平台联盟,集聚华科大未来院、中科武汉先进院等22家中试平台,固态电池、静电卡盘、黑磷制备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已成为武汉经开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萝卜快跑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行驶
武汉是全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作为武汉“双智”试点核心承载区,2024年武汉经开区率先发布《武汉经开区自动驾驶装备商业化试点管理办法》,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网联云平台,连续两年举办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总决赛,“无人驾驶之城”影响力持续扩大。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产业发展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聚力打造创新强“磁场”。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