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2-02-21 09:14 作者: 信息来源: 武汉经开区管委会(汉南区政府)办公室

——2009年12月29日在汉南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吴明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区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高举“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和“工业立区、项目兴区、开放强区”大旗,努力突破发展瓶颈,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区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区域经济化危为机保持较快增长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力做好保增长的各项工作,使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巩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44.47亿元,同比增长15.7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45亿元,同比增长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17亿元,同比增长19.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85亿元,同比增长14.17%。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不含房地产项目),同比增长41.9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08亿元,同比增长17.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0元,同比增长8.97%。农民人均纯收入7150元,同比增长11.01%。

工业经济逆势而上。完成工业总产值51.19亿元,同比增长23.03%,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提高1.93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5亿元,同比增长31.71%。全区计售电量突破2亿度,其中工业用电量1.3亿度,同比增长30%。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及机械装备、新能源及材料、生物医药与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完成产值32.68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值71.5%;其中,汽车零部件及机械装备产业完成产值17.5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量的38.29%。企业品质提升。全年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2家,达14家。新进规企业18家,总数达94家。全区纳税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2家,过百万元9家。发展后劲增强。一批企业投资汉南的信心增强,长利玻璃、嘉华汽配等10多家企业启动二期建设,投资达8亿多元;通过强化服务与“增压力、擂进度”相结合,方鼎汽配、大盛钢棒等项目陆续开工。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板块基地进一步扩大。新增名特水产基地1.5万亩、高效作物板块8000多亩、循环农业面积1万亩。东荆阳光新特菜、武商量贩快生菜等基地内农民户平增收近万元,“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喜鹊湖螃蟹、坛山生猪、邓丰甜玉米等三大农业品牌实现标准化生产;十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8%。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家,辐射带动5000余农户。组织开展农商、农贸对接,一大批优质农产品进超入市,实现订单1.52亿元。惠农政策落实,共发放各项农业补贴资金2000多万元。

商贸服务业取得长足进步。经营面积1万多平米的武商量贩开业。一批规模特色酒店相继开业迎宾,汉南餐饮业发展滞后局面得到缓解。完成3个集贸市场综合改造。区内房地产销售先抑后扬,全年销售商品住宅1200套,同比增长19.9%,其中区外来汉南购房540套,同比增长18%。

(二)项目建设克难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动建市、区两级重点项目47项,共完成投资15亿。其中工业类项目10个,完成投资7.39亿元;社会类项目10个,完成投资2.62亿元;服务类项目5个,完成投资1.2亿元;农业项目9个,完成投资0.74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3个,完成投资3.03亿元。

项目争取与融资取得新突破。争取中央、省、市各类项目49项,到位专项资金5100万元。解放思想,拓宽融资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已向农行、农发行、国开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5亿元,购买国债2200万元,采取BT方式融资700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引进取得新成效。新引进实体企业18家,在谈项目27个(不含工业地产园区)。黄鹤农机搬迁扩产工程和万力汽车、天雄汽配、霞峰消防科技、中南物流等12家企业正式动建。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卓尔生态工业城正式开盘,签约10多家企业。鑫利泰公司共1.6万吨船舶建成下水。电子加速器、石油裂解等项目即将开工。华顶工业园基本建成,签约企业100多家,已入园企业55家,成为我区中小企业集聚地。随着汉南区位环境提升,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汉南考察,多家企业落户意向强烈。

(三)改革试验奋力前行推进步伐加快

发展规划加快完善。完成《武汉市城乡一体化汉南区(改革试验区)空间规划》的修编与申报。完成纱帽新城用地规划、武汉市新农村空间规划(汉南片)、纱帽新城控规导则与“五线”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汉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规划调整工作。汉南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项目获国土部批准,取得增减挂钩指标1700亩。进一步完善了汉南交通中长期规划。在远城区率先完成环卫专项规划、燃气规划编制。完成南水北调移民安置规划调整。

改革试验加快推进。致力于改善交通环境,采取以资源换取汉洪高速(沌口至纱帽段)免费通行权的方式,率先实现高速公路市政化;致力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实行以机代牛,处置耕牛4000多头,率先基本实现“无牛耕区”目标;致力于保障群众生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将全区近4万农民纳入社保范围,率先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致力于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率先在远城区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向所有街道延伸;致力于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积极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率先成立区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完成农村土地交易65宗,流转面积1.62万亩;致力于滨江生态新城环境保护,全面完成纱帽污水处理厂建设,率先在全市远城区实现主城区污水全处理;致力于破解电力设施建设瓶颈,实现省供电公司直控直管汉南供电,率先完成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条件,主动作为,完成纱帽型钢厂、乡镇企业总公司等“三无”企业改制工作。

新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实施。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建筑总面积23.4万平方米的五个新农村社区全部建成,可入住2279户,8000多人,腾出土地3010亩。按照城镇社区标准,配套建设了道路、绿化、供水、供电、通信、贮物间、连锁超市、文化娱乐室、卫生室、治安室以及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设施,实施了天然气、太阳能热水器入户工程。破解建设资金瓶颈,采取市区联动、对口支持方式,启动第二批五个新农村社区建设前期工作,全区农村社区化又迈出重要一步。

(四)城乡发展建管并重环境不断提升

城镇建设取得新成绩。累计投资3.3亿元,完成兴业大道建设工程。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薇湖西路延伸、滨江路改造等工程建设。投资780万元,完成9552米背街小巷排水管网改造。新增绿地面积16万平方米。新装路灯254盏。汉南首个旧城改造项目汪杨郭旧改工程顺利推进。在狠抓主城区建设的同时,小城镇建设协调推进。投入资金1760万元,完成湘口街晨曦路、湘口河改造(一期)、湘口名特水产基地道路、东荆街正街改造、邓南南康路等工程。

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纱荆线升等改造工程完成投资近亿元,其中黄陵巷至东荆建成通车。投入资金970万元,完成汉沙线、黄金线大修。投入资金3446万元,完成171.8公里通湾道路建设。投入资金710万元,完成坛山桥新建、湘口桥改造。大力推进纱帽港区建设,投入资金1200万元,建成长利2号码头。

城市形象得到提升。深化城管环卫机制改革,全面推行道路保洁承包制,主次干道清扫保洁率100%,街道整洁达标率91%。市容市貌整治成效明显。拆违控违力度加大,拆除各类违法建设258处,近2万平方米。完成育才路人行彩砖铺设。实施亮化工程,点亮9栋楼宇,纱帽城区初显靓丽夜景。加大治污力度,关停一家污染企业。启动畜禽污染治理。

(五)社会事业与时俱进全面协调发展

科技教育得到发展。实施市区科技项目58项,取得科技成果12项,争取科技项目资金1205万元。开展科技培训5500人次。积极探索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育才中学等三所学校完成市级两型示范学校创建,汉南小学、子林小学通过市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验收。新汉南一中建设进展顺利,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启动建设,省国土资源技术学院全面动建。

计生卫生工作亮点纷呈。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通过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区验收。科学有效地处置了我省首例甲型H1N1病例。继同济托管区人民医院后,省中山医院成功接管湘口卫生院,进一步推进了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邓南中心卫生院、纱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全面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区村级卫生室全达标。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新人民医院、人口健康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第五届甜玉米文化节,进一步唱响了“中国甜玉米之乡”品牌。区图书馆通过国家二级馆标准验收。以庆祝建国60周年为契机,举办“祖国万岁”等大型广场文体活动20余场。组团参加市八运会,取得5金、11银、4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基本完成全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任务。充分发挥汉南电视台舆论主渠道作用,自办栏目7个,编发新闻1000余篇。

顺利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工作扎实开展;物价、侨台、仲裁、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不断推进;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六)民生工作尽心竭力巩固和谐局面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举办大型招聘会6场,推荐2584人成功就业。城镇居民医保净增631人,社会保险净增4009人。以创业促就业,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资金1220万元,扶持391人成功创业。邓南、东城垸福利院提档升级。全市首个国家红十字会新农合大病救助项目区落户汉南,新农合参保率99.96%,住院综合补偿率提高8个百分点,位居远城区前列。倾情帮扶弱势群体,完成农村56户无力自建房户和40户残疾人的危房改造;启动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完成城镇低保户提标任务,户均标准提高56元;对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发放定额生活补助金近百万元;贫困残疾人补助面100%。90岁以上老年人长寿金按时发放。

社会和谐局面得到维护和发展。依法规范上访秩序,进一步完善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圆满完成60周年国庆维稳任务。深入开展“平安汉南”创建活动,全年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10%,连续9年实现“命案全破”。坚持“主动进攻、露头就打”的方针,重拳出击,深入开展“除五霸”专项治理,破获涉恶案件32起,抓获建筑工地各类涉案嫌疑对象39人。大力整顿劳动力市场,规范用工秩序,帮助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500余万元。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无食品中毒事件发生。果断处置邓南江滩抢种行为,规范开发秩序。

(七)责任政府开拓进取管理更加规范

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和完善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制度和向区政协的情况通报制度,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法律和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积极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开展工作。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和五五普法教育,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完成7个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服务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努力缩短行政审批事项办结时限,行政审批项目和便民服务项目提前办结率97.5%。清理、规范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比下降10.1%。建立市长专线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汉南区子系统,各类投诉案件办结率100%。加大公务员管理力度,组织培训512人次。开展“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强化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坚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特派审计员制度,完成投资审计项目18个,项目资金审减率达14%。大力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开通“区长、局长服务企业直通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获得银行授信20亿元;协助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1200万元。切实履行政府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加大源头治腐和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努力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决策与执行制度不断完善。成立由资深专家组成的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制定政府投、融资项目管理办法,出台了关于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汉南创业的办法和关于鼓励外来投资工业项目若干办法。制定了加强全区建筑市场管理、依法行政等工作意见;健全并完善工程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等工作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严格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是继承发展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区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全区人民无私奉献、努力实干的结果,也是各方面广泛参与、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人民团体,向驻汉南武警官兵和驻区各单位、各企业,向关心和支持我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缺乏重大项目带动,新型工业化推进不快;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财政承受力与各项事业建设资金需求之间矛盾突出;部分项目推进较慢;招商引资的环境和为民服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维护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等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汉南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的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至关重要。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大旗,坚持“工业立区、项目兴区、开放强区”战略,以规划为指导科学引领发展方向,以项目为支撑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增效、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保障财税平稳运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繁荣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52.03亿元,同比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1亿元,同比增长25%;财政收入7.68亿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7865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29.25亿元,同比增长30%;万元GDP能耗下降4.8%,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着力做好项目策划与实施。以规划为龙头,项目为支撑,推动汉南科学发展。

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高站位,宽视野,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建设城乡一体化新汉南”的规划理念;准确评价和把握汉南的发展基础,科学定位汉南区域发展优势,合理确定汉南今后五年的阶段性目标。突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主导产业,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突出战略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主要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突出提升城市功能,着眼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确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方向。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突出规划落实,把主要工作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广泛听取社会专业机构、专家队伍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在更大的范围集思广益、体现民意,使“十二五”规划成为引领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指南。

切实抓好项目工作。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坚持“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工作方法,将总体部署落实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有利时机,有效策划、申报一批重大项目,特别要做好工业类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项目库。建立和完善项目推进工作责任制,对重点项目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调度制度,定期召开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会议。加强项目落实情况的检查与考核,保障各个项目顺利推进。着力抓好64个区级重点项目的实施,推动项目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突出产业集群集聚,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是实现汉南强区富民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做好工业发展规划。按照《武汉市远城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和纱帽工业新城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汉南区工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以汽车零部件及机械装备、新能源及材料、生物医药与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以汉南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园区特色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将土地资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向工业园区集中。整合园区资源,建立统一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系。制定和完善开发区各片区控制性详规。

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配件、新能源及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积极承接武汉经济开发区产业辐射,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以长利玻璃、非凡电源为龙头,顺应玻璃产业向汉南集聚的趋势,拓展新能源及材料产业;充分利用汉南农产品优势,加快发展肉品加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力争主导产业产值达40亿元以上,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加快非凡电源、长利玻璃等企业二期建设步伐,力争建成投产。着力抓好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提升企业品质,降低工业能耗。力争培育10亿元企业1户、亿元企业16户,规模企业突破100家。

加快园区建设。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集中力量,大力推进区经济开发区西进南扩步伐。加快西片场地平整和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实现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依托高艺产业园,打造武汉新区总部经济基地。以路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南片园区基础设施,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打造汉南新型工业化新基地。推动湘口工业片区与东湖高新战略联动,加快实施电子加速器、石油裂解项目。强化服务,加快南片区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与西南片区卓尔生态产业园招商与二期工程建设步伐。

加大工业项目引进力度。招商引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措施。坚持“以大为主、中小兼顾”的原则,大力引进工业项目,引进大项目充分发挥区内汽配、能源材料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上下游企业,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产品配套。充分利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税收潜力大,符合我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科学定位招商准入门槛,高度重视环境评价,努力实现“招商”向“选商”转变。引进实体项目20个,协议投资额3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

创造良好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引进大项目的扶持政策和工作机制。着力改善区域信用环境,积极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力争银行向企业授信20亿元以上。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扶持政策,落实扶持资金2000万以上。完成程家山220千伏安变电站建设,全面提高企业供电保障能力。加强重点企业保护,完善治安挂牌服务制,规范涉企检查和收费。畅通“区长、局长服务企业直通车”,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建立和完善投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与投资环境监测评估体系。严厉打击干扰损害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的不法行为。

(三)彰显特色效益,着力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农业是我区的基础产业、特色产业,是汉南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做大做强农业板块。集中力量,做大做优螃蟹、甲鱼、蔬菜、鲜食玉米、礼品西瓜等主导农产品。严格按标准完成湘口名特水产板块核心区升级改造工程,新增基地面积5000亩;积极探索名特水产增产增效新技术,大面积推广纳米微孔管增氧技术。以汉洪公路及汉洪高速沿线为重点,推进鲜嫩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新发展东荆街、湘口街礼品西瓜基地1万亩。扶持东荆阳光、梦迪园、武商量贩等蔬菜基地上规模、上水平,带动周边发展快生菜2000亩。充分发挥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所的作用,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特色板块、种养殖大户流转,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万亩。推广应用循环农业模式,新增循环农业面积1万亩以上着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全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8%以上。

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扶持阿卜沃德、喜鹊湖蟹业等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5万余亩,落实农产品生产订单1万余吨。加快启动玉米深加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15000吨中央储备肉直属冷库项目、100万公斤河蟹恒温冷藏保鲜库扩建项目。进一步做强“喜鹊湖”螃蟹、“邓丰”玉米、“纱帽山”蔬菜、“坛山”生猪等品牌,积极推进农产品进超入市,力争农产品进超市覆盖率扩大10%。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创业人才带头组建合作组织。集中扶持5个专业合作社,新增养殖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50%以上农产品通过合作社外销。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在规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规范,逐步达到主体明确、产权清晰、制度健全、管理到位。

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以新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做好市区对接与联动,积极推进第二批新农村社区建设。加强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按照“户集中、街转运、区处理”的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清运处理,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加快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医疗卫生、社区警务、社会保障、社区环卫等向新农村社区延伸工作。切实抓好邓南街全省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四)围绕开源节流,着力加强财税建设。2010年财政形势十分严峻。注重增收收节,提升财政调控能力。

大力培育税源。坚持“引进实体企业与引进总部经济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加大实体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培植壮大内生税源;继续坚持“专业招商、全民招商、以商引商”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大力引进总部型企业,确保税收稳定增长。扩大招商领域,拓展税源渠道,引进多种类型的总部型企业,改善税源结构。进一步完善招商机制,加大管理、考核、奖惩的力度。用好用足国家、省、市各项支持政策,努力争取省管县财政体制,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增加可用财力。

强化财税管理。坚持区领导对口服务和定期走访重点税源企业制度,增强企业落户汉南信心。及时掌握重点税源、重点税种、重点企业的动态,做好税收调度,确保进度平衡、收支平衡。加大对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挖掘财政收入潜力。强化财政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格控制行政支出,减少会议、接待、出国、公车等支出,力争做到“零增长”。按照“一保吃饭、二搞建设”的原则,确保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等项目的刚性支出。

加强融资平台建设。举债搞建设是发展地区经济的有效做法,是我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途径。利用国资公司、城投公司两大平台,加大融资力度。按照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把贷款用在刀刃上,优先用于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贷款的最大效益。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强化审计与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合理制定还款中长期计划,确保财政安全,树立良好信用形象。

(五)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保持近几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劲势头,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增强对外吸引力。

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完成纱帽新城控制性详规,着力完善汉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纱帽新城用地规划,优化城镇发展布局。进一步完善纱帽港区发展规划。编制好马影河综合治理规划。完善汉南商业网点和旅游业发展规划。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伟业大道建设,启动水洪路延伸工程,加快纱帽城区拓展步伐。争取实施纱帽正街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泥湖河整治工程。完成汪杨郭、育才路旧城改造项目,推进薇湖西路旧改工程,启动坛山片区旧改工作。完成湘口街昌顺路建设、湘隆路配套工程和邓南水塔路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全面完成纱荆线升等改造工程。分步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力争实现5103路公交经汉洪高速直达中心城区。推动长利三号码头和港区公用码头建设。不折不扣地完成南水北调移民安置任务,努力实现“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的工作目标。继续做好申报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项目试点工作。盘活土地存量,集约、节约用地。严格执行土地法规,坚决杜绝违法用地,清理整顿“征而不用、征大用小”等行为。

努力提高城市品质。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双创”工作,强化村湾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城镇违章建设零增长,提升市容环境整体水平。引入竞争机制,继续深化环卫机制体制改革。试行垃圾袋装化,加大暴露垃圾处置力度,降低落地时限。大力开展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街道试点工作。编制规划并强力推进畜禽污染治理工作,明确界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适时限制一批、迁建一批、关停一批。加强环保监控和执法,完成12家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做好纱帽江滩开园相关工作,完成湘口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区内酒店提档升级,实现星级酒店零突破,达到23家。加快完成碧桂园凤凰城酒店装修工程,力争上半年开业迎宾;支持引进知名餐饮企业,加快推进公寓酒店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汉南乡村休闲游。壮大提升建筑业、广告与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支持邮政通讯、金融保险业发展。充分利用交通环境改善的有利时机,发展现代物流业。

(六)努力改善民生,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各项事业协调共进,维护稳定,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进一步完善社会就业与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全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000个。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动态管理,力争援助率达100%。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抓好市级全民创业基地建设。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帮扶作用,带动800人创业就业。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新增2270人。大力加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宣传发动工作,健全管理体系,参保率达到85%以上。推进廉租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制。加强城市低保规范化管理,完成省“2A”级达标,努力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积极鼓励自主创业,组织扶持农村有能力和愿望的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殖生产。继续做好老龄工作。

发展教育、文体、科技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继续推进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大力发展职成教育。完成新汉南一中、省国土资源技术学院建设工程,做好学生入学工作。支持同济卫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扶持一批文体社团,丰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建立区、街、村三级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文体设施上新水平。加大科技项目策划、申报、落实力度,全年力争实施科技项目20项。

加强卫生、计生服务工作。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高度关注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健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强化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继续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创新城市计划生育和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全力推进区人民医院、人口健康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构建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完善信访、维稳、综治三位一体的维稳工作机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促进生产、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好转,坚决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安人防、技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治理工作,对“五霸”等各类犯罪行为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扎实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强食品安全,推进药品“两网”建设;加快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步伐,力争城乡转换率达到100%;努力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仲裁、妇女儿童、人事人才、档案史志、民族宗教、保密外事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七)加强自身建设,着力塑造进取、务实、高效、廉洁政府。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解放思想,科学施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按照“八破八立”的要求,大胆先行先试,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始终坚持区委的正确领导,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完成“五五”普法考核验收。进一步理顺执法体制,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创造良好的政府法制环境。

改进作风,务实从政。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始终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集中精力抓好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和工作落实。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完善收费明白卡。创造条件,开通汉南行政电子监察系统。继续开展行风评议,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推进公共节能工作,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廉洁自律,从严治政。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行为。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政府投资建设资金、惠民建设资金、部门非生产性资金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行政监察力度,从严治理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对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查处,决不姑息。

各位代表,我们在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根据需要与可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办好8件实事:

1、组织失地农工就业培训1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人,拓展农村居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2、继续设立区级法律援助办案专项资金,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无偿办理法律援助500余件。

3、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农家书屋全区村队全覆盖,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

4、完成月亮湾、廖家堡等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提升城乡居民购物环境。

5、改造朱家山垃圾转运站,购置6台垃圾收集车辆,增设1000余个新型垃圾容器,提升环卫装备水平。

6、对全区低保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给予最低限度补贴,加大对特困群体的帮扶力度。

7、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农机服务机构30多个,帮助农村困难群众农机化生产,巩固“无牛耕区”成果。

8、建设纱帽江滩健身游乐园,增加居民运动、休闲场所。

各位代表,201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将更加艰巨而繁重。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不惧困难,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用心谋发展、保增长,认真抓落实、办实事,继续保持汉南平稳快速发展、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设富裕、生态、和谐、创新的新汉南。


链接: 区人大 | 区政协 | 区纪委监委机关
主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汉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大数据中心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三路东合中心H座    邮编:430056
隐私声明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 ©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

主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汉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大数据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

无障碍功能 武汉经开区

政府服务便民热线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