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区对办理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建议办理方案,专题研究推进办理工作,相关工作进展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经开综保区前身为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15家试点加工区之一,2018年11月整合优化为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2022年1月通过海关总署验收,验收面积为1.14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车城南路、南至硃山湖大道、西至东荆河路、北至东风大道。
园区现有企业55家,其中四上企业23家,规上工业企业9家,规上服务业企业6家。综保区内可用厂房及仓库共12.8万方,均已完成入驻,待建设用地700亩。2020年综合绩效考核从全国第三梯队摆尾进入第二梯队,综合排名位列湖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第二位。2021年实现进出口额81.7亿元,首次超过10亿美元大关,连续三年年均增长超520%。2022年一季度实现进出口额58亿元,其中,一线进出口额10.14亿元,同比增长78%,超过目标增速45%。
二、工作进展
1.体制机制改革。2022年6月,原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管理办公室和原武汉经开区港口物流园管理办公室正式合并为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及港口物流园管理办公室。“区港联动”在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层面上取得了突破。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武汉经开区构建“3335”更高能级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汉南港口新城建设为支撑,以一类口岸与综保区联动发展为重点,以建成国家级港口物流枢纽为基础,奋力打造“4222”千亿临港产业集群。
2.狠抓项目招商。紧盯省市重大产业方向,深入挖掘进出口资源,积极引进更多高新技术制造类项目入驻。依托邓南核心区、纱帽港区,引进跨境电商、进出口加工、对外贸易、保税加工、船舶交易、冷链仓储、配套保险、金融、期货、免税商店、宾馆酒店、物流企业总部等产业。聚焦服务企业主责主业,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主动对接、积极协调、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去年以来,先后协调海关优化企业通关流程,申报一般纳税人试点,加快政策兑现时效。通过以商招商,顺利引进茂德科技的上游企业聚芯电子,总投资7.8亿元,达产后预计全年可实现进出口额1亿元以上。
3.加快园区建设。年初成立经开区汉南港口新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规划编制评审,下半年启动汉南港口新城建设,全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综保区原唯冠6万方厂房的改造升级工作,加快建设电子及半导体制造业产业园约10万方仓库,尽快实现园区400亩空余建设用地建设完善;配备先进、高效的信息化系统,联通企业、口岸、海关各电子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通关时效、优化营商环境。
4.优化体制机制。武汉经开区也努力立足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综保区、汉南港在促进省、市、区外向型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加快研究、建立相关园区科学、高效的绩效工作体系,建立灵活高效的园区平台公司,寻求体制机制创新突破。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一区两园、区港联动。结合武汉经开区“一区两园、区港联动”实际,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对经开综保区1.14平方公里扩容。同时按照《海关总署关于综合保税区验收有关工作的通知》(署贸函〔2019〕209号)相关要求,完善经开综保区临港片区土地控制规划,提升湖北省外开放水平,加快完成综合保税区临港园区建设。
2.建立联动平台。同步建立武汉经开区口岸(汉南港、经开综保区)、各查验部门与辖区内、重点企业、各个园区之间的联动机制和互动平台。将保税区在税收、海关监管等方面的政策优势与港区在航运、指泊、装卸等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实现航、港、区一体化运作,集装箱综合处理与货物分拨、分销、配送等业务的联动,实现“区港联动”优势组合。
3.增强辐射能力。继续加强同各级海关的联系,争取海关支持,争取启动“多点申报、码头放行”通关模式,将口岸功能和快速通关便利延伸到区内各口岸,增强口岸辐射能力,放大“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效应。
4.发展口岸物流。积极做大做强经开区物流平台,大力发展口岸物流产业,加快构建武汉经开区口岸物流体系,集成“区港联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
主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汉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大数据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